“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八场)
10月9日,山东省委宣传部举办“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八场,邀请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情况。
今天我们举行“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发布会第八场,邀请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李国琳女士,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王廷琦先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孙树娥女士,二级巡视员付俊海先生,介绍党的以来山东文化和旅游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问题。
大家下午好!感谢一直以来对山东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支持。下面,我介绍一下近十年来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情况。
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习总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和旅游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全省文旅系统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创新实干,奋勇争先,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绘就山东文旅“诗”和“远方”新画卷。十年来,山东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整体走在全国前列,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贡献度不断提升。
一是文旅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十年来,我省文化创意产业、精品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总体实力大幅提升,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作出积极贡献。2021年实现文旅产业增加值6867.2亿元,占GDP比重为8.26%。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4519.7亿元,增长到正常年份2019年的1.1万亿元,年均增长13.7%。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培植“雁阵形”产业集群23个、领军企业17个,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7个、省级149个,尼山圣境、融创文旅城、青岛东方影都等地标性项目相继建成。全省5A级景区达到14个,现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4个,旅游民宿集聚区16个。“好客山东 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上线运行,文化旅游智慧化建设不断加快。文旅融合加速推进。编制实施《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以沿黄河、大运河、齐长城、黄渤海四大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为重点,不断深化文旅融合,红色旅游、博物馆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蓬勃兴起,“云看展”“云旅游”、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新业态加速发展,全省国家级和省级“文旅+”示范基地已达412家,居全国前列。文旅消费拉动作用更加突出。连续六年举办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发放惠民消费券7.33亿元。坚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行业发展,连续三年高标准举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创新开展“山东人游山东”“好客山东游品荟”等活动,有效释放文旅消费新动能。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达到12家,7个市入围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
二是艺术创作持续繁荣。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强化规划引导,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艺术创作组织化程度,努力创精品、攀“高峰”。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先后创作推出民族歌剧《沂蒙山》《马向阳下乡记》、吕剧《一号村台》、杂技剧《铁道英雄》、京剧《燕翼堂》、话剧《孔子》等一批优秀作品,收获3个“五个一工程”奖、6个“文华大奖”,《沂蒙山》是山东历史上首部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舞台艺术领域现有的全部国家级奖项的大满贯剧目。重大展演展览活动展现风采。成功承办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四届中国歌剧节、首届全国优秀民族乐团展演、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重要艺术活动,在庆祝建党百年《伟大征程》演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等重大活动中,山东文艺工作者勇挑重担,展现了齐鲁风采和时代担当。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上,我省取得2金、1银、2铜的历史最好成绩,金奖数全国第一。还成功举办了“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文艺创作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建立和实施舞台艺术创作“4+1工程”扶持机制,出台《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有效激发了院团发展的动力活力。人才培养工作创新推进,设立“戏曲名家工作室”,连续6年组织实施“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一批优秀青年骨干迅速成长,成为全省文艺工作的生力军。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我们围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着力提高服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公共文化设施提质升级。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五级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建有公共图书馆154个、文化馆15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821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5万个,各级各类博物馆647个。其中,国家一级文化馆、一级图书馆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三位,博物馆六项主要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先进县)达到40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4个、示范项目8个。群众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加强创作指导,建立激励机制,创新开展群众性小戏小剧创作演出活动,培育打造了一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十年来,山东获得国家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38个,居全国第一。“百姓大舞台”“五个大家”等群众文化活动产生广泛影响。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全省投入35.6亿元,连续5年用于欠发达地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冬春文化惠民季”“一村一年一场戏”等文化惠民活动形成品牌,仅2021年全省送戏下乡演出就达12万余场。我们还在全国率先建成“山东省光明之家盲人数字图书馆”,建设了集培训辅导、展览展示、资源共享于一体的“山东公共文化云”,城市书房、乡村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文化服务更加便捷、更接地气。
四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不断加强。全省文旅系统坚定扛起守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的重大责任,积极对接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统筹做好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传承利用的文章。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实施方案》《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出台全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红色遗存和精神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也已经审议通过,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开展全省文物资源调查,文物家底不断充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2012年的101处增加到2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687处增加到1968处。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登录国家数据库3.35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登录286万余件/套。齐长城保护全面加强,曲阜“三孔”、泰山古建筑群、定陶汉墓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取得新进展。“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跋山遗址、稷下学宫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取得重大发现。全省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累计达到20次、项目23项,数量居全国第四。非遗保护传承绽放光彩。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全省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186项、非遗传承人88名,数量居全国前列。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为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成功举办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创新举办“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在全国率先设立“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成为非遗活动品牌。积极推进“山东手造”工程,全省已认定“非遗工坊”574个、推出“山东手造”特色产品5350多个。
五是文化和旅游推介交流成效显著。“好客山东”品牌形象持续提升。连续三年纳入央视“品牌强国工程”,为全国唯一文旅类品牌。在全国省级文化和旅游新媒体传播力指数榜单中,“好客山东”持续位居全国首位。成功打造“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区域品牌,有效拓展16个城市旅游目的地品牌。“好客山东系列品牌成功打造”入选“山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旅游产品研发推广力度加大。联合携程、同程OTA平台,重点开发度假旅游、康养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旅游等高品质专项产品,产生良好反响。开展“好客山东 XIN体验”优质文旅产品系列发布活动,成为全网热点。齐鲁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利用“欢乐春节”等国家级交流平台,举办一系列富有山东特色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品牌活动影响日益广泛,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建成并试运行。加强海外市场旅游营销体系建设,举办“孔子家乡 好客山东”系列推广活动。实施“孔子文化和旅游大使”计划,已发展孔子文化和旅游大使、专家、使者28000余名,成为传播齐鲁文化的重要力量。
十年来,山东文化和旅游工作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全省文化和旅游战线奋力拼搏、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将对标对表“走在前、开新局”,进一步扛牢责任、强化担当,奋力谱写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贡献。
文化创意产业和精品旅游产业被列为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请问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党的以来,全省文旅产业呈现总量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作出了积极贡献。从工作推动的角度来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高位谋划、高位推动,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省委、省政府将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谋划推动,相继制定出台一系列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2018年,文化创意产业和精品旅游产业被列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围绕实现“五年取得突破”的战略目标,政策支持和工作推动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克服疫情影响、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省委、省政府研究推出产业促进、财政激励、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4大类32条政策措施。今年,又制定印发《“十强产业”2022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精品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在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政策扶持等方面持续发力,全省文旅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二是坚持培优产业生态、培强市场主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十年来,山东充分发挥区域文旅产业发展优势,通过政策支持、专项激励、整合重组、招引项目等方式,大力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培植文化创意和精品旅游“雁阵形”产业集群23个、领军企业17个。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其中,核心领域、文化新业态营收占比不断增加,分别达到28%和20%。全省A级景区由2012年的583家增加到1165家,旅行社数量由2012年的1963家增加到2827家,已形成覆盖文化和旅游全产业链、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产业集群发展体系。聚焦重点发展领域,实施强链延链补链工程,2018年以来先后有400多个文旅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库,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建立金融支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动机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21年底,文化创意和精品旅游产业余额合计1818亿元,同比增长10.3%。
三是坚持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产品供给体系不断完善,文旅消费不断扩大。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上持续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文旅产业向现代化、智慧化、品质化转变。大力实施“旅游+”行动计划,推动旅游业从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综合功能转型。持续完善产品供给体系,推出各类主题旅游产品(线余个,构建“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大力推动数字文旅发展,建设“好客山东 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打造山东智慧文旅融合大数据中心、文旅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等“一中心四平台”,实现景区门票预订、景区智慧导览、直播云游等26项功能,2000余家文旅企业免费入驻平台,近2万种文旅产品在线销售。实施文旅消费促进行动,持续举办文旅惠民消费季,培育了一批示范带动效应强的国家级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实施文化赋能行动,着力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升级、融合发展,打造国际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不断增强全省文旅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能否介绍一下我省非遗的整体情况,谢谢。
山东非遗保护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十年!在省委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省各级文旅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基础不断夯实。一是非遗名录体系不断健全。全省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86项(居全国第二位),省级名录1073项,市级名录4121项,县级名录12758项;现有国家级传承人88名,省级传承人424名,市级传承人2553名,县级传承人8025名。二是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较早颁布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印发《山东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等等。还会同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22个省直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保护传承制度建设更加完善。
二、全省非遗服务大局能力不断增强。一是积极推动非遗保护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印发《关于推进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保护传承弘扬的实施意见》《山东省黄河沿线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创新举办“河和之契:2021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交流展示周”,加强齐长城非遗资源普查。二是大力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促进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积极融入国家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成功助推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荣膺国家级保护区,并在全省开展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评审,先后评审命名1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中黄河流域、运河沿线个。三是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开展传统工艺振兴行动,推选省级“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60个,指导认定非遗工坊574个,让一批扎根乡间的非遗项目成为群众富口袋的好帮手。
三、全省非遗保护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开展记录工作和分类保护。对63名70岁以上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抢救记录,完成省级非遗普及读物编撰出版。我省17个项目列入国家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公布了首批89个山东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二是加强非遗研究,为非遗保护提供理论支撑。支持山东大学在全国率先设立非遗研究院,认定37所高校、科研院所为省级非遗保护研究基地,设立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齐鲁(邹城)展示基地。三是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落户山东,已成功举办7届。持续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系列非遗展演展示活动。我省3个国家级、6个省级非遗传承人研培院校共举办60余期培训班,直接培训3000多人,延伸培训23000多人,非遗传承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升。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到博物馆参观游览也日益成为社会热点。请介绍一下十年来山东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相关情况,谢谢。
好的。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山东文物保护工作的关心,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近十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总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重要论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相关部门积极推动,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全省文物系统坚持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省文物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一是各级对文物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构建了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文物工作纳入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考核体系,纳入省政府安全生产考核指标,纳入各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文物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完善,重点文物保护不断加强,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机构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公布第一至八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开展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全面实施“文物安全天网工程”,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文物安全形势平稳向好。
二是“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为实证中华文明提供有力支撑。深入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西孟庄遗址、跋山遗址、稷下学宫遗址、赵家徐姚遗址、琅琊台遗址等取得重大考古发现,在实证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构建山东古代历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定陶汉墓、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章丘焦家遗址、滕州岗上遗址等,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省累计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四。开展山东沿海、威海湾定远沉舰等涉水文物考古,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甲午海战研究提供了崭新资料。
三是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让文物活起来”赋能添彩群众美好生活。全省博物馆发展到647家,博物馆总量、一二博物馆数量、纪念类博物馆数量、非国有博物馆数量等6个指标,均居全国第一。“考古山东”“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向海图强人民海军历史基本陈列”,先后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博物馆免费开放不断拓展,参观博物馆成为新时尚,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年接待观众8000多万人次。2021年全国博物馆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在山东召开,推广山东经验。
四是文物工作扎实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形成新亮点。山东省93个县(市、区)入选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数量居全国第一位。近年来,通过创新举办“山东省红色文化主题月”,开展“8个100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成立全国首个省级场馆和高校融合发展联盟等,文物的教育功能不断拓展。围绕激活红色文化资源,全省布局打造沂蒙、胶东、渤海、鲁西四大红色文化旅游片区,沂南县沂蒙影视基地、聊城孔繁森纪念馆等入选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与此同时,文物治理能力逐步增强,依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文物领域“放管服”改革有序推进,文物保护审批效能逐步提升。文物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省委编办专门为文物机构增加编制。省政府首批确定齐长城公益性巡查岗位860个,我省是全国首个一次性将长城保护员全部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的省份。文物人才培养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各项工作,努力推动山东文物事业开新局、谱新篇,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谢谢!
在上个月闭幕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我省歌剧《沂蒙山》获得“文华大奖”,全省艺术创作成果斐然。能否介绍一下近年来山东舞台艺术创作情况。
近年来,全省各级文艺单位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辛勤耕耘、用心创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十年来,累计新创作大型剧目500余部、小型作品2000余件,先后有300余部剧(节)目获得文化和旅游部创作扶持或入选全国性展演,269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扶持。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以改革创新驱动政策创新、艺术创新,建立覆盖剧本扶持、首次立戏、修改提升等艺术创作全要素全过程扶持政策体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实施“省直院团内部管理机制改革”,院团活力有效激发。加强人才培育,设立“省戏曲名家工作室”“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青年人才加快成长。推动文化共享,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下乡演出场次从2013年不足2万场到2021年12万余场,实现行政村100%全覆盖。
二是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民族歌剧《沂蒙山》《马向阳下乡记》、京剧《瑞蚨祥》《项羽》《燕翼堂》、吕剧《百姓》《一号村台》《大河开凌》、舞剧《红高梁》《乳娘》、莱芜梆子《儿行千里》、杂技剧《铁道英雄》、话剧《孔子》等一批精品力作立上舞台,实现不同艺术门类均衡式快速发展。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民族歌剧《沂蒙山》获“文华大奖”,成为新时代山东舞台艺术最新标志性成果。
三是艺术影响力大幅提升。完成多个国家重大演出任务,成功承办多项国家级艺术盛会。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对外交流、重大演出中绽放异彩。在朝鲜第32届“四月之春”友谊艺术节上,杂技剧《铁道英雄》荣获“团体奖”金奖、“个人奖”金奖、“创作奖”等多个奖项。在庆祝中国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中,民族歌剧《沂蒙山》、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分别作为开幕式演出剧目,在北京精彩亮相,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近年来,旅游已成为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求。我省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产品、业态越来越丰富,能否介绍一下山东旅游业发展情况?
正如你所说,旅游已成为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求,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成长方式,“十三五”期间,全省年人均出游超过8次。十年来,我省旅游业快速发展,规模日益扩大,精品不断涌现,环境持续优化。
这十年,是旅游规模效益全面提升的十年。疫情前,全省旅游经济高位运行,年接待游客从2012年的4.9亿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9.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4519.7亿元增长到1.1万亿元,年均分别增长9.7%和13.7%,实现“万亿产业”的历史性突破。疫情以来,入境旅游全面受阻,但国内旅游取得良好恢复,2021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7.3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278.6亿元,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78.3%和75.8%,恢复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规模效益双提升,在助推稳健复苏和促进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
这十年,是旅游目的地精品化发展的十年。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青岛市崂山区等8家单位被评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济南长清区等32家单位被评为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力推动精品旅游发展,台儿庄古城、沂蒙山、青州古城、华夏城、黄河口、萤火虫水洞地下大峡谷、微山湖等成功创建5A级旅游景区;青岛凤凰岛、烟台蓬莱、海阳、日照山海天等成功获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全省星级饭店482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三;44个村镇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80个村庄创建为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860个村庄创建为山东省景区化村庄。
这十年,是乡村旅游飞速发展的十年。充分发挥旅游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拨付旅游扶贫资金3.27亿元,实现400个旅游扶贫村全覆盖,带动47万贫困人口大幅增收。连续7年组织7200多名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境外、省外精准交流。61个村被命名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数量全国第一。全省70多个乡镇和300多个乡村旅游点建成游客咨询服务中心,400多个乡村旅游点开通了公交巴士直通车,沂南县竹泉村等2000多个乡村旅游点实现了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全省乡村民宿1.74万家,开创性提出并公布16个“旅游民宿集聚区”,叫响泉城人家、沂蒙人家、泰山人家等一批民宿品牌。
这十年,是“好客山东”不断升级的十年。强化全方位、度、广覆盖宣传推广,打造“好客山东”升级版,“好客山东”品牌率先加入央视“品牌强国工程”。以“好客山东”品牌为统领,聚焦山水圣人、红色文化、仙境海岸等优势,推进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和城市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好客山东”品牌体系。实施“好客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着力推动管理服务创新,为游客提供更加贴心、舒心、放心的旅游服务,“好客山东”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扩大。
这十年,是旅游公共服务优化提升的十年。适应游客出行方式变化,加大面向散客的旅游公共服务力度,着力完善配套设施、服务和功能。实施旅游厕所,投入2亿多元引导景区、乡村旅游点等新建、改建旅游厕所。加快智慧旅游发展,建设“好客山东 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基本实现“一机在手,畅游山东”。推动旅游景区、度假区等加强便利化旅游设施建设和改造,62家政府投资建设景区落实老年人半价乘坐代步工具的优待政策。
十年来我省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过去的十年,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实现标准化、均等化的基础上,向精准赋能、提质增效方面发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精神生活走向共同富裕。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完善和打造高品质阵地,构筑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们着力健全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十年来,一大批文化新地标高标准建成。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且高水平向社会开放服务,全省公共文化建设基础更加坚实、牢固。在此带动下,全省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逐步攀升,志愿服务、个性服务、定务、弹性服务等创新型服务方式不断涌现。城乡一体、更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发展红利更易被感知,让文化建设更温暖人心。
二是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更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为促进全省群众文化活动有活力、有保障、可持续发展,我们以争获全国群星奖为目标引领,以各级公共文化机构为阵地依托,做到全省群众文艺创演和全民艺术普及有机制、有举措、有成效。每三年为周期,层层发动创作、遴选和选拔群众文艺精品,在全省开展“五个大家”、“冬春文化惠民季”等常态化、示范性的文化惠民活动。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在这十年期间,集中推出了一大批叫的响、留得下、传得开的山东群众艺术精品。前不久,我省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中斩获全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3个,获奖率占到全国的10%,位居全国第一名。从2021年开始,我省创新开展了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活动,2022年,各地组织群众性小戏小剧“大擂台”1077场,参与群众超过290万人次,在全省营造了“群众看、群众学、群众演、群众比”的浓厚氛围,创新打造起新时代富有齐鲁特色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
三是注入发展动力和活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均衡。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出台专门意见,打造“城乡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目前全省已经建成开放城乡书房520多个。大力推动面向更多群众的流动文化服务,着重提升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服务能力,在过去的十年里,投入1200万元为58个省财政困难县文化馆全部配齐流动文化服务车,为全省6万多个行政村(社区)文化中心配备便携式拉杆音箱。十年期间,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有了显著进步,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加快推进。从“云端”到“指尖”,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更加“对味”,一批典型经验被中宣部、文旅部在全国宣传推广。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文化和旅游厅市场推广处王小娟,联系电线。